中国人将家称为家庭,有家,必有庭。
对于中国人来说,建筑不仅要满足遮风挡雨、生活起居,还要满足人们,心理、审美等方面的精神需求。
所以,院子,既是一个居住空间,也是一个安放心灵的空间。
对于在院子里长大的孩子们来说,生活或许清贫,没有手机游戏、没有动画片,也买不起各式电动玩具,但他们的四季里,有水中游动的鱼,枝头欢唱的鸟。有时,它是大人们在晴朗的午后,侍弄花草的私家庭院:生活不再围绕电视、电脑、空调、洗衣机,而是与花园、锄草、浇水、养鱼、修剪枝叶这些琐事相伴,吹着自然的微风。待晚风徐徐,庭院已打扫干净,桌椅整齐摆放,邻里间的闲聊也渐次开始;或是一家人围坐在院中,从井里提起一篮沁凉脆爽的瓜果,伴着夏夜的微风,尽享天伦之乐。有时,它是月光下,外婆手持蒲扇、娓娓讲故事的农家小院:夜幕降临,便是纳凉的好时光。那经年累月打磨光滑的竹椅、竹床与竹席,坐上去、躺上去,凉爽舒适。在这院子里,我们曾感受到最深的亲情,挥霍着最简单的时光,享受着最纯粹的快乐。一花一草、一壶清茶、一局棋盘、一个藤椅,再加上一段温馨的往事,仿佛岁月静好,年复一年,不知不觉便消逝在这恬静时光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