午后犯困,趴桌子脖子酸,躺沙发越睡越累。古人的解法不是“多睡”,“乱睡”,而是用对工具、把握分寸。这件工具就是——罗汉床。
罗汉床源自佛寺空间,宋元已见,明清走进厅堂与书房。它的职责是日间坐卧与小憩;夜里正经长睡,则多用架子床/拔步床。
罗汉床的样子一眼能认:背后和两侧有围板,正面敞开迎人;下承硬板,上面只铺一层约三到五厘米的薄褥就够;边抹略起牙条收束,腿足与枨把整件器物撑得稳稳当当,外观结构干净不拖泥带水。

为什么适合午休
托得住:硬板把脊柱托正,肌肉不“加班”;薄褥只做缓冲,不陷坑,翻身利落。
醒得快:三面有“靠”给安全感,前口留空提醒自己只是小睡,不易睡沉。
起得稳:没有深软垫的黏滞感,起身动作干脆,精神不拖泥带水。
罗汉床提供了一种紧凑的,快速执行的可休,可起,可收的节奏,这正是高效午休需要的秩序。
(一)把位置定对
放在靠窗但不直吹风的位置,旁留≥60cm通道;
旁置一只小几,只放水杯、眼镜、薄书,避免越放越杂。
(二)把尺寸对上
床沿高45–50cm:坐下起身省力,脚能踏实;
长度170–190cm / 深度60–80cm:伸直或蜷卧都舒服;
薄褥3–5cm,枕高仰卧8–10cm、侧卧10–12cm:托住而不顶。
(三)把环境调顺
灯位在左前方30°–45°,2700–3500K偏暖光,眼不刺;
室内湿度守在45%–60%,勤通风、褥勤晒,木面偶尔打蜡更稳。
时间:20–30分钟为宜,超过一小时容易“睡醉”,晚间更难入睡;
起身:闹钟一响,60–90秒做颈肩与腿后腱的小拉伸,迅速回到状态;
频率:真困再躺,不必每天强求。
没睡对怎么办?三种信号及对应调整
• 醒来头沉:小睡时长先缩到20–25分钟;让环境更亮一点(如拉开窗帘/提高灯位),避免睡太深。
• 腰背发紧:把枕头降1–2cm;薄褥加1cm再试;如果午饭很饱,饭后 30–60分钟再躺。
• 晚上更难入睡:把午休提早一些,且缩短到15–20分钟;下午多开窗,别让午后环境闷暗。
大馆里的罗汉床(如故宫、上博、南博等)大多都遵循“三围一开、硬板承托、素而有度”的法则;《长物志》提倡“少而得当”,说的是陈设,也适用于休息:少睡一点、睡对一点,反而精神更足。
罗汉床不是简单的“复古摆设”,而是一套可执行的午休方案:工具对、尺寸对、环境对、时间对。照着做,午后那半小时就从“犯困”变“充电”。